【资料图】
舌虽无骨,亦能伤人;文不能言,字字诛心。
如今的互联网时代,部分不负责任的网民,借助网络的便利,对社会热点事件当事人发表具有伤害性、侮辱性和煽动性的暴力言论,这种言论甚至会延伸至线下,对当事人现实生活产生不良影响。尽快出台反网络暴力相关法律法规的呼声日益高涨。
针对网络暴力,现有《民法典》《刑法》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等一系列法律,以及《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》等行政法规适用。近期,最高检、最高法和网信部门分别就网络暴力治理专项法规制定展开研究工作,两高发布《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(征求意见稿)》加强网络暴力末端治理, 网信部门起草的《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(征求意见稿)》则重点关注网络暴力源头及过程治理。
事实上,平台作为互联网服务提供方,需被赋予履行治理责任的资格,让平台对网络暴力相关方的处置有据可依。同时,平台要处理好流量与治理间的矛盾,不能过度追求热点事件发酵所带来的流量,而放弃有序网络环境的建设。此外,平台还应发挥自身技术优势,构建起网络暴力“源头预防”和“过程治理”的机制。
作为网络的参与者,互动时切忌情绪先行、理性后置,在某种偏激的立场下,宣泄情绪、攻击他人,成为网络暴力的“助推者”。现实中,诸多网络暴力的参与者,在生活中可能是好员工、好学生,在法律法规健全的环境中,他们并非动辄向他人施暴的奸恶之徒;在网络世界,他们自认为摆脱了现实的约束,于网络的隐秘处肆意恶语伤人。但网络不是法外之地,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。同时,要充分发挥法律的警示作用,让更多人心存敬畏、行有所止。
此外,政府要进一步加强正面舆论引导,对于社会关注热点,应及时积极发布权威信息,准确回应舆论焦点,避免因正向信息缺失造成网民负面情绪传播。构建网民情绪感知和纾解体系,以“疏”代“堵”,避免恐慌、猜测、质疑等负面情绪持续发酵。
当前,加强网络治理愈发得到重视,打击网络暴力,避免悲剧,已成为全社会共识。要根治网络暴力“毒瘤”,需要监管、平台、网民等互联网参与者相向而行,加强网络环境共治、共享,让网络暴力失去生存的空间。
上一篇: 【世界说】港媒:脆弱的海洋不应成为日本福岛核污染水的倾倒场
下一篇: 最后一页
X 关闭
2022年中国家电行业一季度报告:国内累计销售额1540亿元
31省份新增本土确诊病例2971例、本土无症状感染者21355例
南方强降雨再起 北方周末暖热回归
南方地区将有明显降水过程 黄海南部海域有大雾
吴谢宇弑母案二审因“不可抗拒原因”中止审理
X 关闭
240余万吨!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圆满完成民生供暖煤供应工作
厨电行业逆势增长 集成洗碗机是集成灶行业的下一个风口吗?
梦天家居2021年度净利润1.83亿元 同比增长7.04%
亚振家居发布2021年年度亏损公告 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1.53%
盾安环境9.71%股份转让悬而未决 一致行动人抛出减持计划